县委政法委:“小调解”筑牢“大平安”
自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委政法委以平安咸宁全域提升为重要抓手,整合资源组团下沉基层,充实村(社区)“3+X”工作室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实战化运行乡、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连续22年命案全破,连续11年未发生涉军群体上访,连续60个月无进京非访,是全省唯一连续56个月现行命案“零发案”县。
阵地前移,把调解平台设立在一线。按照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工作指引,结合我县实际,在村级综治中心设立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公共法律服务、视频监控调度等功能室,成立以“一法官、一律师、一支书”为常态,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3+X”工作室,搭建起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让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次,只进一门。各村网格员主要负责收集本村各网格平安稳定信息和化解简单的矛盾纠纷,对于较复杂矛盾纠纷纳入到村综治中心“3+X”工作室,由村支书牵头,邀请法官、律师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确保就近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今年来,乡村两级综治中心现场办理各类事项3685件,接待服务群众5919余人,法律服务援助70人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82件,调解成功1063件,调解成功率达98.24%。
力量下沉,把调解资源聚集在一线。整合政法各单位资源,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盲点问题,推动全县政法干警下沉一线走访困难群众、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基层平安建设人员,统筹推动法律公共服务、矛盾纠纷化解、便民惠民服务进乡村(社区), 政法委每月印发“平安咸宁全域提升”工作提示,明确工作重点,在今年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隐患排查时,通山县燕厦派出所结合辖区工作实际,完善预防溺水群防群治机制,形成村委会、学校、家庭、水域责任人和派出所防未成年人溺水的工作合力,确保不发生溺水事故。今年来,全县政法干警排查矛盾纠纷225起,解决群众反映问题140个,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
智能支撑,把信息化建设延伸到一线。县委政法委以综治(网格)中心为堡垒,坚持信息化支撑,推进社会资源参与平安建设,建立“云+网+X”数字化“平安乡村平台”新模式,率先在厦铺镇西湖村、黄沙铺镇新屋村等8个村打造“五个一”智能化平台试点工作。以“一张大网、一个喇叭、一个管家、一个平台、一个程序”为抓手,为平安建设、重点人员管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提供预警预防预控信息。通过在村委会、道路重点地段、重点场所等位置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村民小组云喇叭全覆盖,村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佩戴智能手环,“随手拍”小程序功能,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热情,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小矛盾、小纠纷、小隐患。今年黄沙铺镇新屋村七组黄某云家的鸡被过路车碾压,村民到综治中心反映后,村干部迅速调取监控录像,及时找到车主,并帮助协调予以市场价给予赔偿,得到村民好评。
健全制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坚持制度先行,不断健全完善村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夯实平安通山建设基层基础。全面优化村级综治中心信访接待、诉调对接、多元化解、群防群治、闭环处置、日周月季等六项工作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坚持乡镇书记、镇长牵头、班子成员联动周下访,确保做到有访必接、有诉必果、有救必应。组建以综治中心成员、辅警、网格员及志愿者为主的群防群治队伍,常态化开展巡逻排查,重要时间节点发挥网格员“第一道防线”作用,将网格员巡查走访、警民联合巡逻、单位协同巡逻等形式结合,全覆盖、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把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坚持日联排、周碰头、月研判、季小结,做到随时来访、随时接待、随时处置。重大矛盾纠纷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民间力量共同在“3+X”工作室进行化解。2023年5月份,石门村支书牵头,村辅警、调解员、驻村法律顾问、法官、自然资源与规划所同志联动在3+X工作室成功化解了夏某和张某两位村民为树木山进口右边门楼后100米土地权属产生争议,相互破坏青苗的矛盾纠纷,确保群众的诉求就近就地化解,为平安法治通山建设夯实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