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得住”迈向“矫得好” 我市靶向施策做实社区矫正工作
“种茶的技术总算没丢,现在靠这个能养活自己,心里踏实多了。”在通城县一处农家小院,社区矫正对象杜某挥动锄头,荒废的山坡地逐渐变成齐整的茶园。
几年前的一场冲突让他成为社区矫正对象,生活的重担曾压得他喘不过气。在通城县司法局四庄司法所的精准帮扶下,杜某重拾茶叶制作技艺,生活由此步入正轨。
杜某的转变是我市做实做细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社区矫正对象构成复杂、需求多元的特点,市司法局近年来聚焦“精准矫治、智慧赋能、融入治理”三大维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迈向“矫得好”,为特殊人群铺就温暖新生路。
一人一策,靶向矫治解心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此,我市全面推行“一人一档一策”的精准矫治模式。
通山县社区矫正对象蔡某因交通肇事罪接受矫正后,家庭陷入困境。通山县司法局通羊司法所为其量身定制方案,不仅协调住房缓解其生活压力,还安排专业心理疏导抚平内心创伤,并积极对接本地企业为其找到一份灵活就业岗位。
在多管齐下的帮扶下,蔡某逐渐走出阴霾,工作稳定后更是主动参与交通志愿劝导,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这背后,是全市建立的科学评估体系在发挥作用,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风险等级和矫正需求实施分层分类、差异化的监管教育。
同时注重“授人以渔”。市司法局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如茶叶加工、桂花种植、特色养殖,联合人社、农业部门开展接地气的实用技能培训,着力提升矫正对象的“造血”能力。
此外,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常态化开展心理评估与干预,帮助化解负面情绪,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让矫治工作真正暖到心坎里。
智慧赋能,织密立体管控网
“过去翻山越岭核查一个定位异常,大半天就没了。现在平台自动预警,处置效率翻了几番。”崇阳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省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的运用,集成了电子定位、人脸签到、远程视频督察等功能,有效破解了山区矫正对象动态监管的难题。目前,咸宁依托省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已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社区矫正信息化体系,实现了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和数据实时共享,平台互联互通让管理更高效。
更重要的是,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技术,对矫正对象的异常动态能够做到即时预警,严防脱管漏管。仅今年系统运用以来,就成功预警并处置违规外出事件十余起,大幅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和威慑力。
反哺社会,重塑价值促新生
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公益服务,是推动其融入社会、实现价值重塑的关键一招。
在嘉鱼县,“社矫助农·播种希望”公益项目吸引了众多社区矫正对象加入。他们积极参与技能学习,服务农业,踊跃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在真诚的服务中修复社会关系,用行动打开了一扇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大门。
咸宁各地司法所结合辖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了交通协管、生态保护等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项目,为矫正对象搭建服务平台。鼓励有电工、理发、农技等专长的矫正对象发挥所长,为社区提供义务维修、理发、农技指导等服务,实现从“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转变。
为了形成长效机制,咸宁将积极参与公益、表现突出作为评估矫正效果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矫正对象的内生动力,努力构建“接受帮扶-能力提升-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和价值重塑闭环。
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390人、顺利解除矫正5553人,再犯罪率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各类公益服务超5000人次,多人获评“公益之星”。
“社区矫正的核心在于攻心治本,助人新生。”市司法局党委书记胡昌文表示,将持续深化精准矫治、强化科技支撑、拓展社会参与,在严格依法监管的同时传递司法温度,引导更多“迷途者”重塑人生,成为平安咸宁、法治咸宁建设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