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善治:咸宁辅警“小身影”护航城乡“大平安”
近年来,咸宁市公安局锚定高水平平安建设目标,将4550名辅警力量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素,以制度筑基保障稳定专业,用“五小警务”实干解民忧,靠“村湾夜话”共治织密防线,推动平安基石在城乡日益筑牢,群众安全感、执法满意度排名跃居全省前列。
制度筑基:“平安前哨”扎得稳
“感谢领导关怀,我会继续努力,把组织的关心关爱转化为工作动力!”
7月29日,通山县公安局政工室主任郑全明等人前往南林桥派出所,对在执法中遭受侵害的辅警方波安抚慰问,并现场发放维权抚慰金2000元。
在咸宁,像方波这样扎根一线的专职警务辅助人员,正感受着制度保障带来的底气和成效。

咸宁公安将辅警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
严把入口关,坚持“凡进必考”,近年来新招辅警大专学历占比超45%;筑牢保障网,推动落实工资层级化动态增长机制、全员“五险一金”和意外险、就医“绿色通道”等举措,优秀辅警可获得一至四等奖励。
2025年2月,咸宁市公安局对2024年度全市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进行表彰,为包括“湖北最美基层辅警”饶继虎在内的37名辅警授予奖励,并给予1000-5000元奖金。
市局队伍管理科负责人刘晓兰介绍:“我们目标是‘两要两有’——门槛要提高、管理要严格、待遇有保障、成长有空间,让辅警干得有尊严、有奔头。”
制度的完善,让这支“平安前哨”队伍更加稳定、专业、有活力。
“着火了!快救人啊!孩子还在里面!”2023年3月13日凌晨,通山县燕厦乡北冲村一声喊叫划破寂静。

驻村辅警舒诚树冲入火海肩扛手拉,将被困的4名儿童全部救出。惊魂未定的孩子奶奶王大娘紧紧拉着舒诚树被熏黑的手臂,感激道:“阿树,你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
这位后来被授予“中国好人”“荆楚楷模”的辅警,正是咸宁“一村一辅”机制下涌现的杰出代表。
驻村辅警的战场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咸宁公安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五小警务”工作法——收集小情报、解决小困难、调处小纠纷、排除小隐患、压防小警情。他们手持“警辅通”智能设备,隐患速达指尖、任务秒级响应。
咸安区官埠村村支书徐勇感慨:“以前有点小矛盾小摩擦,要么拖着,要么闹大。村里有了专职辅警后,就像有了‘和事佬’和‘千里眼’,小问题在家门口就解决了!”
2024年,全市驻村辅警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近1.4万起,化解成功率高达95.2%,真正践行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精神。
共治织网:“村湾夜话”话平安
夜幕降临,赤壁市车埠镇的一个小院灯火通明。驻村辅警郑新明和十几位村民围坐一起,一场“村湾夜话”正在进行。
“郑警官,村口垃圾箱周围堆积了很多生活垃圾,感觉不卫生啊。”村民老李提出问题。“李叔放心,这事我记下了,明天就上报协调,争取大家一起解决!”

小郑边记录边回应。像这样由驻村辅警牵头组织的“村湾夜话”,已成为咸宁乡村收集民意、解决问题的有效平台。
咸宁公安深知“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驻村辅警不仅是战斗员,更是基层共治共享的“连接器”,将治安防控的触角延伸到最末梢。

赤壁车埠派出所凭借这一创新实践,获评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其“村湾夜话”工作法成为全国优秀案例。驻村辅警们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立体网络。
一位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笑着说:“以前觉得警察离得远,现在穿制服的乡亲就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
这种“看得见的安全感”也直接体现在数据上:咸宁市群众安全感、公正执法满意度全省排名,从2020年的第14、17位,大幅跃升至2024年的第4、第7位,创下咸宁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