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战场 诠释同样的初心
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按照上级要求部署,咸宁市强戒所严格执行“一班到底”勤务模式。管区现有民警职工从1月24日进所封闭至今,已经连续值守36天了……
不同战场 他们争当“排
“我在新疆喀喇昆仑雪域高原驻守了17年,那个地方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2013年执边境封控任务时,因长时间呆在高寒缺氧环境中,每天休息不到4小时,突发脑水肿、肺水肿,心脏骤停两次,多器官衰竭,深度昏迷80余小时……想想那时我都没有怕过,况且现在长期封闭值守比起我在部队已经好太多了,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往上冲”。
大队走廊上,三大队教导员程彦胜一边锤着疼痛的右腿,一边用自己的故事为民警职工们加油鼓劲。
这个曾被边防官兵称为“昆仑硬汉”、荣立一等功的兵哥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如既往地冲在前锋,站在一线。
2017年底,程彦胜从部队转业到咸宁市强戒所。他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周到,是戒毒人员心中可信赖的好民警。面对抑郁焦虑的戒毒人员,他耐心倾听,讲述自己如何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告诉他们活着就有希望。在这特殊时期,他更是身先士卒,从不推辞,从不抱怨,像医生守护病人、老师守护学生一样守护着戒毒人员,带着他们巩固信念、康复体能、学习知识……
大家都习惯了他的“硬汉”形象,可谁又知道,他的右脚曾因外踝部肌肉冻死做过两次手术,长期驻守高寒地区导致双腿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当天气变化便疼痛难忍,行动不便,这些他从来没提过。
大队长看他上下楼都困难,劝他坐下来休息下。他说:“没事,从部队开始,我便养成了遇事只能向前冲,绝不后退的性格,停不下来”,这句话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
“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走廊上,一大队民警胡纪波正带着戒毒人员分批进行太极拳康复训练。打太极拳、练习五禽戏、开展课堂教育、进行个别谈话……这些是胡纪波每天要重复做的工作。
2018年9月,得知场所有一个援疆名额,便主动请缨,作为场所第一个参与援疆的民警远赴新疆巴音郭楞监狱。
“听说那个监狱关押的都是重刑犯,新疆的情况现在是什么样也不清楚,一走就是一年……”奶奶得知长孙要去新疆,满是担忧和不舍。
“艰苦危险我都不怕,就是觉得让家人担忧有些对不起他们,特别是我奶奶,她特别疼我……既然去了就尽力好好表现吧,一定让家人同事都放心”。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援疆一年期间,他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党纪印我心”知识竞赛三等奖,青年民警新闻采写比赛第二名,“歌声献给党”歌咏比赛二等奖,参加监狱教学技能比武并编入云课堂……出色完成援疆任务,受到所在监狱领导一致好评。
去年10月刚凯旋归来,如今又义不容辞投入抗疫一线。长期与家人分离,长期让家人挂念。至今18天未回家的胡纪波给年迈的奶奶打了电话“奶奶,你放心,我很好,你在家一定要好好的……”这位在援疆时从未害怕的小伙子,听到奶奶的声音便哽咽不止。
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警察,我时刻准备着去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若有战,召必回,在咸宁强戒所,全力抗疫的人还有很多,警戒科科长何少华、二大队长郑兵、一大队副大队长杨洲……曾经是军人,现在是警察,制服从军绿色变成藏蓝色,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战场,而他们的敢担当肯奉献的初心从未改变。
从“非典战士”到抗击新冠肺炎,他们再披战衣
“这算什么,2003年非典那年,当时还是劳教所,场所关押200多名劳教人员,所里也是迅速封闭,当时条件很差,睡觉地方不够,我们打着地铺,洗澡的地方也没有,我们在里面呆了一个多月……”副所长曹玉林像往常一样跟民警职工做着安抚工作。
2月10日,他带领一批已在所内封闭隔离14天的民警职工进入管教区。“好的,我马上过来看看”、“赶紧把这份文件传阅一下”……在管教区,曹玉林几乎每天忙得停不下来,既抓部署,又抓落实,确保疫情防控每一处细节都没有遗漏;安抚戒毒人员情绪,教育戒毒人员科学认识新冠肺炎,做好自我防护;制定应急预案,配合医疗所做好诊疗工作;组织队情研判,全力保障场所安全稳定……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工作起来既严厉,也不失关爱。
一个多月未出所,头发越来越长,曹玉林第一个剃了光头。在他带领下,大家纷纷效仿,他便化身理发师,细心帮“战友”理发。“帅得很,看看这样多精神”,曹玉林满脸微笑看着刚剃完头的小张。
现在的管区内,随处可见身穿警服的可爱光头们。
“不要一下减那么多衣服”“平日一定多喝水”……像这样的话他一天不知道要啰嗦多少遍。
心细如尘,身体力行,大队长黄良胜是队里的“定海神针”,他一面安排落实大队日常工作,一面紧紧“盯着”队里每个人。10位民警职工,近300名戒毒人员,他无不一一牵挂在心。
特殊时期,无论是谁,哪怕是一声咳嗽或一丝不适都会让他神经紧绷。楼上楼下20多个班级他每天要跑上很多趟,两层楼的空间他每天要走1万多步,300多人身体情况他了然于胸。他笑着说:“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就像是幼儿园老师,天冷了叮嘱大家加衣服,天热了又操心大家减衣……生怕大家身体有异样,宁愿自己啰嗦点,多操点心,只愿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我是一名老党员了,这种关键时候我愿意留下来”。面对延长值班期限至疫情结束,一大队副大队长丁永康主动申请留下,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
提起他,大家都知道2010年场所发生的事。那年,所里收治了一名患有艾滋病的新疆籍劳教人员,因自残导致腹部受伤,浑身是血,情绪失控,在明知他是艾滋病患者情况下,丁永康毫不犹豫第一个冲上去徒手制止。后来才发现自己在护送其去医院途中不小心割破了手,感染风险很大。他说:“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害怕,当时都没敢告诉家人,在那种情况下我什么都没想,只想赶紧制止他,这个时候总得有人上”。
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这次也不例外。
场所封闭期间,外来物资只能运到一道门,经过严格消毒后由所内封闭隔离人员搬运进所。200斤医用酒精,600公斤大米,130箱青菜……这个时候“大力士”丁永康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搬运工。“我力气大,重的都让我来”,初春的天气,他穿着短袖仍然浑身是汗。
妻子在疫情期间参加了志愿工作,忙完一天的丁永康在休息前总要抽出时间电话嘱咐独自在家准备高考的女儿:“好好在家复习,照顾好自己,等疫情一结束爸爸就回来陪你”。
从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冠肺炎,两次疫情,两次场所封闭隔离值守中,他们都坚守一线,毅然挺在最前沿。
实干60后用汗水谱写人生
当所里值班模式改变,实行‘一班到底’,不再轮班,要求值守到疫情结束的命令下来时,一大队文职人员何建军,没有怨言,没有退缩,只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他肯吃苦,不怕累,近50岁仍与年轻人一样参与夜间值班,有时血压偏高,头疼头晕,却仍然坚守。
特殊时期,因与外界完全隔离,食堂师傅不能入管区,他便主动承担着为管教区民警职工分发饭菜的任务,一日三餐他总是最后一个吃。“来,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工作”,他边说边用勺子将“战友”饭菜压了又压,看着他们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他露出一脸满足的微笑。
妻子是一名小学老师,此时承担着包保社区的工作职责,工作繁忙有时甚至一天24小时回不了家。家里两个孩子大的十岁,小的三岁,面对都在一线抗“疫”的父母,他们似乎显得格外懂事。当同事问起家里怎么安排时,他经常笑着几个字带过:“家里就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嘛”,憨厚的笑脸下藏着对孩子们满满的心疼。
领导考虑他家庭实际情况,提出可以适当调整休息,他又是笑了笑说:“我是一名老党员”。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显得分量格外重。
医疗救护大队教导员姜新发,今年已经58岁了,平日里就经常加班,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他更是坚守岗位,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封闭期间,他多次带着医生护士向戒毒人员讲解新冠肺炎的相关防疫知识,每天两次对管教区进行消毒、清洁,每2小时对戒毒人员进行一次体温检测,对身体异常的戒毒人员及时组织治疗、隔离。
有同志劝他:“老姜,你都快退休了,自己又刚做心脏手术,你这样来来回回跑,身体吃得消不?这些事情还是交给年轻人来做”。可姜新发总是回答:“这是我分内的事,就当锻炼身体了”。
像姜新发这样埋头实干的“60后”,在咸宁强戒所还有很多。比如54岁邹核术,接到值班通知后,第一时间从县城赶到场所参加封闭值勤,坚守二道门岗,帮助搬运物资。他常说:“站好自己的岗,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事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