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靠前解纷 绘就乡村和谐“枫”景

点击量: 时间:2025-08-15 11:58 来源:通城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思源

近年来,通城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驻村工作队深度融入基层诉源治理新格局,工作队以多元解纷为路径,以实质化解为目标,用一件件矛盾化解的实事,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的生动实践。

一场因牛吃禾苗引发的风波

春日的毛塅村,田埂间禾苗青青。村民老程站在自家田里,望着被黄牛啃过的禾苗茬,脸色如头顶乌云般阴沉。前几日,同村老李饲养的黄牛没看住,跑到他的责任田里 “饱餐” 了一顿。

“不是心疼那几棵苗,是他那态度让人窝火!” 老程蹲在田埂上,手里的烟卷燃到了尽头。这桩看似简单的纠纷,经中心户长调解几次,不仅没捋顺,反倒让两家人心里的疙瘩越结越大。

此时,通城法院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跟着村“两委”干部赶来了。他们没有急着开口,先在田里转了转,蹲下身数了数受损禾苗的棵数,又分别拉着老程和老李唠了唠。

“老李,你家牛闯了祸,先认个错不丢人;老程哥,咱也看看人家是不是故意的。” 工作队队长张学东话语直截了当。

当天下午,村部调解室里,工作队拿出县农业部门的禾苗赔偿参考标准,算起了收成账:“按今年市场价,这几分地的损失折算下来是70块,老李你看这个数合理不?”

老李红着脸点头,刚要掏钱,却被老程拦住:“算了算了,看在工作队的面子上,下次把牛看紧点就行。”两双手在桌前握到一起时,窗外阳光正好照进来,暖融融的。

族老助力化解宅基地纷争

去年冬天,四组的老毛要盖新房,却因宅基地和村民老李和老刘家闹了矛盾——那片地挨着祖宗堂屋,三家都能说出几分道理。

工作队得知后,特意请来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卷尺在现场勘界,又翻出村里的老地契细细比对。

“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争来争去伤和气。” 工作队队长老张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说。

最后,三家在“各让一步”的共识里,笑着握了手,有人打趣道:“这场景,比过年吃团圆饭还热闹。”

小本子里的民生:把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在毛塅村,法院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有个习惯,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

翻开队长老张的本子,上面记着村民的各种“心头事”:“李大爷老伴常年卧病,担心住院没人陪护”“易迁户王婶怕搬到新房不习惯”…… 这些细碎的牵挂,都被他们当成“案子” 来办。

有回防汛时,暴雨冲垮了的灌溉渠,工作队大清早就跟着村干部到现场,一边组织抢修,一边紧急联系镇里协调。等渠道重新通水时,队员们满腿的泥点子。

村民们说:“这些法院来的干部,不端架子,跟咱一起踩泥巴、唠家常,说的话咱听得进,办的事咱信得过。”

驻村工作队扎根毛塅村,将司法工作者的严谨细致与基层治理的灵活务实相结合,用法律的标尺丈量公平,用情理的温度化解矛盾。在“无讼村居”创建过程中,工作队不仅解决了一桩桩具体的纠纷,更注重培育村民的法治意识和和谐理念,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毛塅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显著提升,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之花在毛塅村绚烂绽放,也让“无讼村居”的美好愿景逐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