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到综治中心】——“法院+综治”,解忧纾困的“定心丸”
进一扇门,解万般事。在崇阳县综治中心,62名债权人签完调解协议,领到了被拖欠多年的款项3260余万元。有人眼角湿润,有人长长舒了一口气,反复摩挲着崭新的票子,“盼了几年,这钱终于拿到了!”这一份迟到的安心,正是县人民法院与综治中心联动发力、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
铜钟乡某村自然环境优美,土地适宜种植中药材。薛某和某药品公司共同注册了一家某农业科技公司,计划开发打造一处集药材种植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基地。然而,项目实际经营者薛某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导致拖欠村民工资、土地租金及多方工程款项累计达数千万元。被拖欠血汗钱的村民和各方债权人情绪激动,有的诉至法院,有的通过堵门、拉横幅、发短视频等方式催讨欠款,造成项目建设停摆,该公司濒临破产,村民讨薪之路困难重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面对这一涉及62名债权人、法律关系盘根错节、地域行业分散的复杂局面,有关职能部门会同法院、综治中心组建工作专班,对某农业科技公司的资产、负债、项目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在分析收购的可行性、成本、及潜在社会影响后,制定了一个由县农旅投资发展公司出资对某农业科技公司进行收购重整,由法院提供法律审查、监督、指导,综治中心协助开展调解工作的解决方案。
为查明案件事实,法官连续前往市场监管、税务、生态环境等行业主管部门调取该公司资料,走访关联公司法定代表人,与债权人面对面沟通,并协同审计部门对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核实,将错综复杂的“三角债”“债中债”层层厘清,确保债务真实,清偿顺序合法,收购价格公允。
为避免因收购重整程序冗长导致矛盾激化,法官主持召开某农业科技公司的债权人会议。会上法官释法明理,向债权人清晰阐述了某农业科技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政府的收购方案、以及债务清偿比例等,调解员耐心倾听各方诉求,积极沟通协调,缓解了债权人的激动情绪。经过法官和调解员多次释法析理和耐心沟通,债权人对收购重整化债方案均表示同意,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为确保村民和债权人在节前拿到“定心丸”,法官们开启“加速模式”,仅用一天时间便高效完成全部62份调解协议的审查与司法确认。在专班、乡镇干部协同联动下,为债权人提供核对信息、签署文书、办理领款手续的“一站式”服务,确保款项精准、快速到达每一位债权人账户。端午前夕,62名债权人签完调解协议,领到了被拖欠多年的款项3260余万元。
曾经剑拔弩张的纠纷,在法院与综治中心联动努力下,化作村民手中沉甸甸的温暖,村民重展的笑颜和紧握的补偿款,彰显着“1+1>2”的联动解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