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警young年华 | 初心如磐入警营,使命在肩护安澜

点击量: 时间:2025-10-27 10:16 来源:通城公安 责任编辑:李思源

又是一次处警回所,我跳下警车,卸下肩上的记录仪与腰间的装备,忽然想起之前完成灭火任务后,卸下空呼和头盔,这种感觉是何其地相似——从火场逆行到一线执勤,从扑灭明火到防范“暗火”,改变的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还记得刚到所的第一天,所领导对我说的:“公安是金盾,守卫万里河山;公安是利剑,守护万家灯火”,这句话我始终牢记在心。

作为通城县公安局五里派出所的新警,这段日子的基层工作,让我对“守护”二字有了格外真切的感悟。

走访帮扶固民心

从前在消防队伍时,我习惯了与浓烟烈火对峙,拼的是分秒必争的速度,护的是触手可及的生命。

如今换上警服才发现,守护的模样远不止一种——它可以是清晨走访时,递到群众手中的一句叮嘱;是午后排查时,记在台账上的一个隐患;是傍晚调解时,抚平当事人眉头的一声劝说。

跟着师傅开展重点人员走访的那天,第一站到精障患者小杨家,她上次见我时还局促地躲在丈夫身后,这次却能笑着说“药按时吃了”。

我们逐页翻看她的服药记录,反复嘱咐她丈夫“情绪不稳时先按医嘱喂药,实在搞不定就随时喊我们”,他攥着我的手反复念叨“有你们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后来去看涉毒康复的老张,他揣着工地的劳动合同,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起拿着毛发检测报告去应聘,人家说“好好好,戒了就是新生的人”,他那股子从眼底溢出来的骄傲,比当天的阳光还耀眼。

看到他们信任的眼神,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不仅是在做好管控工作,更是在用帮扶来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一份力量。

走在乡间的田埂上,鞋底沾着湿润的泥土,心里却暖烘烘的——消防是“救急”,公安是“守常”,可无论是哪一种,只要能帮百姓们把日子过平顺安稳,就值得拼尽全力。

反诈普法入民心

在消防队伍时,我们时常到学校开展“采访式科普”,当收到要去学校开展反电诈主题法治宣讲会的任务时,我立刻想到可以将这种方式有机地融入宣讲过程。

准备宣讲前,我对着以往的材料琢磨许久:要是照本宣科念法条,孩子们坐不住,家长们也听不进,讲再多案例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想起自己出警时见过的场景——有学生被游戏“代练上分”骗钱,有家长被短视频“免费领津贴、福利”套路。

我就把这些真实案例改成了“互动游戏”。

宣讲那天,我刚问“有没有同学在游戏里见过‘免费领皮肤’的链接”,台下立刻举起一片小手;再拿出提前做的“诈骗套路卡片”,让学生和家长组队“找陷阱”,比如“短视频里说‘扫码就能领学习机’,该扫吗?”“陌生人说帮你‘修改游戏账号密码’,要给验证码吗?”。

有个小男孩举着卡片大声说“我爸上次差点给我买‘游戏外挂’,还好我妈拦着了!”,引得全场笑起来,家长们也跟着小声议论“原来孩子身边这么多坑”。

我还用“口诀化记忆”的办法,编写了朗朗上口的“反电诈顺口溜”:“游戏皮肤免费送,信了钱包要倒空......”孩子们跟着念得格外认真。

看着家长们点头表赞同、孩子们踊跃举手的模样,我忽然懂了:在普法宣讲中,不能仅仅一头扎在“我们要讲些什么”,还要重点关注“群众能听进去什么”,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揉进去,安全的种子才能真正在心里扎根。

点滴守护稳民心

日常的治安工作,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藏着最实在的民心。

集镇上有商贩为了摊位摆放吵得面红耳赤,我们赶过去时,两人正拽着对方的袖子不肯松手。

我想起师傅说的“先稳情绪,再讲道理”,先给两人递了瓶水,笑着说“都是街坊邻居,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以后见面多尴尬”,等他们气头过了,又帮着把摊位挪到不挡路、不重叠的位置,最后两人互相道了歉,还热情地邀请我们“下次路过吃碗热面”。

有居民反映“村口小路被乱停车堵了,电动车都不好过”,我们沿着马路挨个儿找到车主,耐心劝离,有个车主不好意思地说“临时办事忘了看位置,这就挪”,说着就快步上车把车开走了。

傍晚巡逻时,警灯在暮色里闪着柔和的光,我们步行走过沿街的商铺,挨个儿提醒“关好门窗,贵重物品收进柜台”,有个杂货店老板搬了把椅子出来,执意要我们“坐会儿喝口水,歇口气”。

我忽然想起以前通宵灭火后累到躺下时,群众也是这样搬椅递水——是啊,不论橙红或是藏蓝,只要你真心对群众好,群众就会把你当自家人。

化解矛盾顺民心

前几天调解的邻里纠纷,更让我摸透了“用心”二字的分量。

两位老人因为宅基地的边界吵得不可开交,我们到现场时,他们手里还攥着锄头,你一句我一句地指责“你占了我家半尺地”。

村委干部在一旁说“这事儿劝了好几次,都没劝下来”。

我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地上的老界碑,又打量着两位老人通红却没真发火的样子,心里有了数——他们不是真要争那点地,就是“争口气”。

正好两家的儿女都在,我拉着年轻人到一边,先讲了“六尺巷”的故事:“张英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咱们这才半尺地,比起几十年的邻里情分,算啥呀?”

年轻人一听就懂了,连忙说“是我们没好好劝老人”,接着各自去安抚自己的父母。

没过多久,两位老人终于松了口,说“既然孩子们都这么说,就按老界碑来,不吵了”。

走的时候,夕阳把他们家门口的桂花树染成了金色,两家人送我们到路边,笑着说“谢谢你们,不然这心里的疙瘩总解不开”。

我回头看了看,他们的身影在余晖里挨得很近——原来调解矛盾,不是“一定要分出个谁对谁错”,而是要帮他们找回“互相体谅”的心,就像灭火时,不仅要扑灭明火,还要清理隐患防止“复燃”,这样才能让人真正安心。

 思绪停下,我望见月光恰洒在接警大厅门前的警徽上,警徽的光也映着月色,夜风又起,桂花落我的肩上,带来一阵淡淡的香,这场景让我感到神静和心安。

这段从警日子,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一桩桩小事里,在压降警情和工作闭环中,让我读懂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分量。

从消防到公安,从“抢险”到“守安”,岗位在变,可“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就像这山间的树,深深扎根在心里,不会变。

往后的日子,我想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街头巷尾、屋场村湾,当一颗扎实的“螺丝钉”——用脚步丈量辖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耐心化解每一个矛盾,用真心回应每一次求助。

毕竟,初心连着百姓,守卫一方安宁,这才是最踏实、最有意义的从警路。(通讯员:通城县公安局民警李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