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绿到警蓝:转变身份志不改,扎根基层守初心

时光匆匆,几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几个月前我还在回忆福建沿海船上维权执法的日子,那时身着军绿迷彩,面对的是浩瀚大海和无垠蓝天;如今换上藏蓝制服,面对的是乡村小路和百姓期盼。这种转变,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记得刚来派出所报到那天,孙红所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小刘啊,基层派出所很辛苦,来了就好好搞,专精学业务,脚上多沾沾泥走走乡里头。”
这句话如一颗种子,深深埋进我的心里。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几年前海上维权执法的生活,但如今我知道,这里将是我新的战场、新的起点。
在高铁岭派出所,我是幸运的——身边处处是“师父”,他们用一言一行,把警务工作的“门道”毫无保留地教给我。
程胜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手把手教我制作笔录,连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
孙所亲自审阅我办理的第一个打架斗殴案,细致地指导如何规范取证、扎实办案;
王教与我年纪相仿,总能在我受挫时帮我复盘鼓励。
还有所里的新老同志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我经验,让我这个新人很快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

第一次出警是夏天正大太阳的下午,我坐上警车,跟着师父程胜出警。
临江村发生一起土地和邻里的纠纷。双方当事人为了将自己的情况说出来,吵得不可开交,因为用嘉鱼话激烈地争吵着,我站在一旁完全听不懂,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而程胜却不急不躁,上前阻隔开来双方当事人,再用嘉鱼话安抚双方情绪,给群众讲道理。在临江村干部共同协作下成功化解了此次矛盾纠纷。
在回所的路上,程胜就耐心地跟我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我:“阿闯,刚刚那个老婆婆是想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的,但是她需要有一个台阶下。我们在现场安抚情绪,讲道理,给她一个说法,此次的矛盾就能成功化解。”
我忽然明白,基层民警的“本事”,不仅在办案的技巧里,更在懂群众的心意里。
学习方言比我想象中更具挑战。刚开始,我试图用“法言法语”与群众交流,却发现根本行不通。
每次说完,村民们都只是笑着摇头,有的还会小声嘀咕:“这小同志说的啥呀,听不懂。”
村民们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我也理解不了他们的表达方式。
江学军老同志看出了我的困境,对我说:“不要着急,多往村里跑跑,和群众多接触,自然就能学会。”
于是,我开始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工作——反诈宣传、治安巡逻、纠纷调解,什么工作都参加。

高铁岭镇的临江村开展板凳会,会上我准备了很多材料,第一次开口时,就非常紧张,语言卡顿。
群众听我讲的一口普通话就心不在焉,开始交头接耳,有的甚至起身要走。
我杵在中间汗滴直落,只能硬着头皮念完准备好的稿子。
我深知这样的方式无法达到反诈宣传的目的,回所里就准备了几个案例进行剖析,在第二次临江村板凳会上就用案例代替演讲稿。
“大家不要点击陌生的链接,村里有群众点了陌生链接后,弹窗下载了许多陌生软件,因为想退钱,绑定银行卡后就被骗了......”
有几个老婆婆和老爹爹冲着我微笑,点头说:“这个陌生链接不会乱点,肯定会注意的。”我明白此次反诈宣传就很成功,群众将我所说的记了下来。
原来,当我放下“法言法语”,用真心贴近群众时,就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在高铁岭派出所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参与调解纠纷20余起,参与办理案件10余件,开展反诈宣传10多场。
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
最让我自豪的是参与破获的一起掩饰隐瞒非法所得的案子。
孙所和程胜晚上带着我现场抓人,那让我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不知觉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衫。
我们连夜通宵固定证据,瞌睡成了我们最大的阻碍,眼睛布满血丝,但仍丝毫不松懈;专心制作笔录,从嫌疑人的供述中寻找突破口,规范形成证据链。
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时,我肚子早已咕咕叫,上眼皮有些沉重了,我深刻地体会到——公安工作的艰辛,藏在每一个通宵达旦的夜晚里;而它的价值,却在守护群众平安的每一个瞬间里闪闪发光。
这几个月以来,我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见警情和案件,但与师父和老同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知道,从0到1,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
从海上维权执法到乡里纠纷调解,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服务人民的初心。
我会继续牢记从警誓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好高铁岭的平安,不辜负这身警服赋予我的使命与担当。
我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步都是新的成长。在这片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我将继续扎根、生长,用青春、热血和汗水,浇灌出最美的平安之花。(通讯员 刘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