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城:从边疆哨所到街巷社区,责任与温度的 “双重淬炼”
从边疆哨所的钢枪到街头巷尾的警徽,从“听令而行” 到“独当一面”,变的是身份与战场,不变的是刻进骨子里的忠诚。当军营锤炼的“硬核”遇上警营所需的“柔情”,我逐渐明白:制服的颜色会褪换,但为民的初心永远鲜亮。这是一名退伍军人向人民警察的转型之路,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温度的“双重淬炼”。

初入警营:迷彩烙印下的“本领恐慌”
2017 年,我怀揣报国志参军入伍,在边疆哨所的风霜里锤炼出坚韧意志;2023 年,我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通羊派出所的一名新警。

身份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制服颜色的更替,更是能力维度的全新考验 —— 从军营里的令行禁止,到警营中的独当一面,其间的跨度远超想象。

第一次独立巡逻时,面对辖区纵横交错的街巷和群众此起彼伏的求助,我攥着笔记本的手心微微出汗:如何快速定位走失儿童的位置?怎样用规范的法律语言化解邻里争执?直到成功帮一位老人找回丢失的养老钱,听着他颤抖着重复 “谢谢警察同志”,才真正读懂:军营教会我的 “服从”,是执行命令的基准;警营赋予我的 “担当”,是直面民生的勇气。
技能转化:军旅积淀下的 “实战锋芒”
多年军旅生涯赋予我的,不仅是挺拔的身姿与强健的体魄,更是 “遇险不乱、处变不惊” 的底气。

2024年10月深夜巡逻,凤池山脚突发紧急情况:一位老人心脏病猝发倒地。我当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启动警车疾驰,凭借装甲车驾驶训练中练就的反应速度,六分钟便将老人送达医院。医生事后感叹:“再晚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破获 “拉车门盗窃案” 时,这种军人素养再次发挥作用:带领探组通过视频追踪锁定嫌疑人跨省轨迹后,我用在军营练就的耐力连续蹲守三天,最终在浙江丽水将五名嫌疑人全部抓获,追回赃款 10800 余元。军人的战术思维与警察的侦查能力在此交融,让我在关键时刻总能 “快一步、稳一分”。
调解矛盾:角色转换中的 “共情觉醒”
军营里,我习惯用“命令式”解决问题;警营中,我逐渐学会“倾听式”沟通。

2023年调解金某珠与吴某英的土地纠纷时,双方因老粮食站房子归属问题多次报警,甚至持械对峙。我连续一周上门走访,既摆事实讲政策,又聊起他们年轻时互帮互助的往事。当金某珠抹着眼泪说“其实我也不想闹”时,我知道,矛盾的坚冰开始融化了。
而方某生与黄某的家庭纠纷更让我揪心:黄某一年报警20余次,丈夫方某生有家暴倾向。我多次深夜上门,既严肃批评方某生的错误,又耐心倾听黄某的委屈,还联系社区为他们申请就业帮扶。如今,两人经济状况改善,争吵少了,黄某见我就笑:“朱警官,我们现在能好好过日子了!”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让法律有温度,让矛盾有出口。
平凡荣光:坚守奉献里的 “价值坐标”

入警以来,我巡逻辖区百余次,寻回走失老人、儿童20余人,帮群众找回手机10余部,开展法治宣传9场覆盖2000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平凡日夜:暴雨中为迷路老人撑伞,烈日下调解邻里琐事,深夜整理案卷……但正是这些“平凡”,构成了辖区的平安底色。

而那四次制止群体性事件、一次挽救生命、一次跨省追凶的“高光时刻”,则让我深刻体会到:警察的荣光,不在奖章,而在群众眼里的信任与安心。
从橄榄绿到警服蓝,身份在变,但“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从未改弦易辙。多年军旅教会我的“忠诚与担当”,是精神的脊梁;两年警营让我懂得的“细致与温情”,是工作的血肉。
未来,我将继续带着军人的刚毅作风与警察的为民情怀,在基层岗位上守护每一份平凡的幸福。因为我深知:藏蓝青春,因奉献而闪耀;警徽荣光,因坚守而永恒。这份双重淬炼的人生答卷,我将用一生去书写,让初心在岁月中愈发鲜亮。